李书福鲁冠球们代表中国汽车的未来 2

分享 收藏 已有 354 次阅读  2012-10-06 13:33   标签中国汽车  未来  李书福  鲁冠球 
2012-10-04 23:09 作者:付于武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真正是在2000年之后,这是我们享受了10年爆发期增长的红利,享受了多年沉淀下来市场潜力。那么到了世界产销量第一的时候, 可能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时期,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这时候盘点一下2011年和今年一季度的市场表现,可能担忧的更多。

首先我是有信心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此时此刻,信心是最为重要的。两会期间,汽车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开了一个座谈会。大家也有些担忧,认为很多国外品牌一车难求,自主品牌可能遇到一些问题,就是我们很忌讳谈产能过剩,但是很明显我们的能力放空,这一点不要否认。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品牌到底怎么做是很大的挑战。但我首先谈要有信心。

目前,从产业、社会,特别是企业家中,有一种担心:我们花了这么大力气,经过这么多年,我们这么艰苦的跋涉,我们和国外品牌相比,在各个方面我 们不占优势,而且我们整个企业的利润,经营状态的表现,都跟他们没法比,这种担忧是正常的,但大家在担忧的同时,也表示要坚定不移地把自主品牌做下去,这 时候我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我们中国汽车走了将近60年,但真正的轿车生产就10年时间。自古英雄出少年。十几年的时间我们占据了轿车将近三分之一的国内市场,我觉得 足以自豪。其实日本、韩国历史上都有高速发展的时期。日本可能是1950年代,韩国是1970年代。有过高速的发展,也遇到过滑铁卢。

中国在十几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多少年的时间,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不足为怪。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表现已经足够的好,应该坚定我们的信心。

产业化的时代很快到来

我看了一些历史资料。1978年我们和桑塔纳合作的时候,当时没人跟我们合作,我们要打开国门。因为那时候轿车还不是私人消费,主要是公务车。我们满足不了,所以想找一个合作伙伴。找美国,美国不理我们;找日本,日本不理我们。那时候大众考察中国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零部件的基础。我们必须要国产化,不国产化就没有办法解决外汇平衡。那时我们国家外汇储备有1.8亿美金,现在我们是世界第一了。所以我们必须创汇。但是我们的国产化率起步的时候只有3.5%,只有轮胎和标牌少数几个零件,绝大多数我们采购不到。

今天,我们的发动机、变速箱、车身、内饰,大部分能够自主。我们已经有足够快的进步,我们应该为取得跨越式的进步而骄傲。就发动机来讲,我们在接受国外最新的理念。比如乘用车的缸内直喷、分层燃烧、多点喷射的等等,我们都在开发,几乎和国外同步。

我们前几年没有想到自动变速箱的时代来得这么快。现在我们不管是DCT、CVT还是AMT的我们都在做。我相信产业化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包括我们的软肋汽车电子技术,也有一批企业家挺身而出。所以我们的进步很快,十多年的时间跨越式的发展,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有可能在做大的基础上做强。

我们经常拿本土自主品牌与欧美作比较,欧美包括日韩跟我们有很大不同。首先,他们的产业基础好。第二是社会工业化程度高。这两点决定了他们的起 点比我们高。而我们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汽车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绝不是汽车产业本身。车身有金属冶金行业的配合,电子产业、化工产业、设计等36个产业。 大量零部件也需要专用机床,需要现代的装配制造业的支持。所以我们跟欧美、日韩是不一样的。

以德国为例,德国有宝马、 大众、奔驰,同时有一大批世界最著名的机床厂。另外有西门子、博世、大陆这样的汽车零部件厂,我们确实在这方面落后。另外从产业组织结构看也有差距,他的 中小企业、产业链、生态链是很健全的。我们缺少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所以面临金融危机的时候德国很从容,他的产业结构相当好。

第三,他们是放开的市场,一开始就鼓励轿车。中国是政策环境变化很大的国家,甚至在2000年之前政府是不引导、提倡和鼓励私人消费的。这是市场驱动力最大的不同,为什么我们享受十年的市场红利,这是压抑的结果。所以从基础环境、政策等诸多方面我们和他们的起点不一样,这是我们今后要抓紧工作的。

差距没有拉大

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相比,从整车系统集成的角度来说差距绝对没拉大。这个要坚定不移。比如安全,节能环保,我们现在几乎能跟上国际标准。正面碰撞我们也能撞出五星。变速箱和发动机的技术,这些都没有拉大。排放标准我们也在执行欧五。2001年北京开始实行欧一标准的时候我们不敢,那还是化油器的时代,我们不接受电喷,当时企业的反应特别激烈,我们还代表行业和北京市政府交涉,延缓国一的推行,现在我们都是以平静的心对待国五。总体上看我们没有落后,距离在缩小。

汽车造型,以前我们没有造型师。现在我们有了自己一批造型师,也举办了四届全国造型设计大赛。包括大学生、企业、华人,对造型的概念很强烈。现在很多新车都融入了中国元素,令人鼓舞。原来都说小改型,现在我们也能做到大改型。这是不简单的。

另一方面,国际交流。十年前虽然我们建立了一批合资企业,但总体上我们的产业和国际上还是隔得很远。我们鲜有比较好的比较大的有影响的国际活 动。现在完全不同。以我为主,对外开放,合作交流,技术上的合作已经成为常态,我们现在不缺国际合作的理念和人才,我们已经形成这样的习惯。

第四,人才。几乎我认识的海外的华人工程师都愿意报效祖国,这也是很大的不同。在这里有事业,有施展创新的机会。现在,技术上我们有了自己的领军人物,有了以海外人员为主的团队。

另外,现在我们跟国际距离缩短的还有体制机制。一批民营企业进入汽车市场,如果没有李书福,鲁冠球们,我们中国汽车会怎么样?

中国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有世界性的大企业,大企业家。现在鲁冠球很成功,收购了这么多国外的零部件厂,而且进入了他们的领域。李书福居然能把沃尔沃收购,而且最近达成了技术协议,据了解是发动机的技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小型汽车的技术都要转移。

辽宁的新风,搞高压共轨,投了几十个亿,从电装、博世、德尔福聘请了一些专家。还有潍坊的盛瑞8AT自动变速箱,和英国的里卡多合作,这么多钱 往里砸,搞核心部件,这是体制创新的结果,我们国有的可能做不到。辽宁的新风搞高压共轨,这是被博世垄断的,但他敢往里进。所以我觉得李书福鲁冠球们、盛 瑞和新风,可以代表中国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文字采写:何芳 周宓)



邀请好友来看这篇日志 推荐给和自己最紧密的好友,默认是300人 分享这篇日志到我的个人动态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
  快捷键: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