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5后读《活法》 1

分享 收藏 已有 594 次阅读  2010-11-22 12:08   标签活法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任桑桑

字号

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最小

背景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论

 

当我最初拿起稻盛和夫这本《活法》中文修订版,还是出于一个简单且俗气的目的——这是成功人士写的书。稻盛和夫,日本四大“经营之圣”(另外三位是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中目前唯一在世的一位。稻盛1932年出生, 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京都陶瓷公司)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这两家公司都在他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之列。书的封面上,轻轻地印着“一部风靡全球的超级畅销书,让无数人在迷茫的时代找到活着的意义”。如此,它进入我的视线。

我是一只刚走出象牙塔不久的小菜鸟,对未来充满花里胡哨的梦想,偶尔也期待“天上掉馅饼”式的成功。各种励志书陪伴我的少年时光。我听着精英们想当年不经意的“一炮而红”故事长大。我用各种催人奋进的语言激励自己,但总是只带来入睡前的心潮澎湃,一觉起来继续原来的生活。这当然也有好处,显著提高的是我的“话疗”本领,我越发擅长使用精英般的语言。但口头的爽快并没有给我深层次改变。我依旧会在这个不安的年代迷茫——看似机会多多,有时却不知所从,价值多元,就常被各种思路左右,听着各种传奇故事,羡慕之余难免嗟叹,那或许不太现实,起码不是我的生活。

翻开《活法》前,我的期望并没有超过之前看过的相似书籍——给我一点激励,让我振奋两天,就行。但我确实被深深吸引。我无需喋喋不休推销其优点,优秀的东西总不需要过多语言的装饰和形容,每个人读后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收获。我尝试着总结为,因为切中根本要害,所谓“说到点上”;因为真诚,拉我重拾儿时的那些信条,那些只有小时候才肯相信,长大了还不时嘲弄的话,比如“付出会有回报”之类。一路成长,身边的同龄人,都渐渐开始怀疑这些话的意义。我们思考,每一天忙碌的生活究竟为了什么?我们发现,“命运”这个东西很悬妙;此外,也许生活在努力之余,更需要“技巧”;还有,谁说好人就会好报了?本书的力量,在于从开篇开始就扫清这些困惑。

稻盛在书的开头就进行了“活着的意义”的探索,“我们的社会为什么笼罩在如此令人窒息的低气压中?那是因为很多人茫然不知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作者的论述比那些“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让我们自杀”的想法有说服力的多-- “对于这个极基本的问题,我依然要说,‘在于提升心性,锻炼灵魂'。如果你问我:‘这一生所为何求来?'我会毫不犹豫,且不带一点骄傲地回答:‘我是为了做一个比降临人世之初更好的人而来。'”读至此处,隐隐感到“大道至简”的力量,那个困扰很久的问题,难不成就是这么个事?可是,生活总有那么多隐隐的痛,否则为什么很多人想回到童年,我们的生活真能越来越好吗?

的确总有些阻碍我们变得“更好”的事情,也就有人会哀怜自己,凭什么唯独我要承受这些苦难?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书中稻盛和夫给了另一个视角作为解答,这是一个鼓励人们主动反思的积极视角,即有关“苦难现象”的因果分析——“这是因为你先认定了‘人生无法尽如人意',才会导致事情成真,不是吗?从这个角度说,无法尽如人意的人生,根本就是实现了自己原先的预期”。 这个逻辑的深层次分析,他认为:“一个人的人生直接受到自己想法的牵引,自己遭遇到的事情,其实根本是内心所产生。”他甚至把疾病也归类于这些遭遇中。稻盛以自己年少时体弱多病为例,发现“人内心深处有一块吸引疾病的磁石,因为内心的软弱,疾病找上门来”。

在稻盛战胜疾病,踏入社会后,生活的经验告诉他,对于那些梦想获得的事物,“若非心中热切渴望,美梦不会凭空实现。”他从历经挫折的创业起点,到神化般的飞跃的事业经历告诉读者——你本能实现的目标,如果连想都不曾想过,怎么可能会实现?稻盛认为,想要美梦成真,当然需要每一天都过得“异常得认真”。这里的论述,笔者认为是本书中最能促使读者改变行为的部分。稻盛说,他不在意一个人是不是才子,才子往往对今日抱着漫不经心的态度,很容易凭自己的才智看到未来,因而难免对乌龟般的按部就班不耐烦,总想学兔子,用最短时间达到终点。书中,他也直言不讳地对很多人的劳动态度作出评判,“一般人都把劳动看成获得生活所需粮食与报酬的手段,认为劳动的时间越短越好,工资则多多益善,其余的时间要用来从事休闲活动,这样的人生才算丰富。抱持这种人生观的人认为,劳动是人人都不愿意做而又必须做的事。”但稻盛认为,工作对人类而言,具有更崇高的意义。劳动可以帮助人们战胜欲望,磨练心性,培养人格,“换取生活所需只不过是劳动所附带的功能而已”。他举例,农民每天辛苦流汗。灰头土脸埋首农事的“田地里的精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深耕内心,磨炼心性,神情在自然中散发威严。由此他提倡,每一天都要以诚恳到“异常”的方式度过,用一种看起来傻的可以的态度,哪怕站在一个不可能的起点,也要长期坚持下去,并“奋战到老天爷出手相助那一刻”。

何谓“奋战到老天爷出手相助那一刻”?稻盛举了自己的例子,在创业之初,承接技术要求远超于能力范围的工作,在某种程度可算是轻率之举,却是他一贯采用的手法。接下连大公司都拒绝承接的高技术水准的工作,明明最初自己觉得不可能,也硬以一句“没问题”承接下来。每次遇到困难,稻盛都会激励员工,“说什么没办法,做不下去了,现在只不过是中途站罢了,只要大家使出全力撑到最后,一定会成功的”。稻盛说,以一开始的不可能为起点,只要你能“坚持到老天爷出手相助那一刻”,把事情完成,那么原先与说谎无异的轻率之举,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成绩。

书中除了通过个人经历传输个体奋斗心得,稻盛也十分提倡“以利他之心生活”。这里出现很多依旧道理至简的呼吁,读来有似曾相识、却久违了的味道。这些观点依然真诚和让人警醒:对待他人,“如果你有善心,地狱也会变成天堂”;除了利己,也要“让他人也有利可图”;利他不仅是个人信条,“‘利他'也是企业经营的起点”,而上升到国家和历史层面,稻盛呼吁,“日本啊,要以‘富国有德'期许自己”,“别让历史重演”。到这里,“活法”已包含个人,组织,国家,乃至文明,人类。

全书中,稻盛和夫用真诚阐述自己的“活法”,希望帮助在混沌年代真诚探索生活的人。与限于技术性讲述“成功要领”不同,作者提倡人们“修炼灵魂,保护美德”。书中对“人之初”的思维方式的重提和提倡,也引发读者回到起点思考生活,这种思考没有界限,因为每个人都曾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接受它。这本书的真诚气质,让人感觉到一种发自内心的“不寂寞”。其内容也许还可以补充,也许还可以修正,但这种“真诚”,让我愿意把它区别对待。

(注:此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任桑桑曾为FT中文网实习生,1987年生。)

 


邀请好友来看这篇日志 推荐给和自己最紧密的好友,默认是300人 分享这篇日志到我的个人动态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
  快捷键: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