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造就了银行的天量利润? 3

分享 收藏 已有 782 次阅读  2012-11-05 11:34   标签上市公司  人民币 

上市公司2012年三季报1031日披露完毕。前三季度,2493家公司的净利润为1.50万亿元,同比下降2.07%。其中仅五大行的净利润便高达6000亿元人民币,继去年底民生银行行长的一句“赚钱赚到不好意思”之后,银行系统的利润再次令人震惊。

五大行以两千余家上市公司中不足1%的存在,收揽了超过40%的净利润。

记得周小川行长曾针对银行业的高利润现象表态称——“目前银行业盈利能力较强、利润较高也是客观存在的,其背后有一些原因,但显然不是垄断造成的。”

但是,当前银行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真的不是垄断所造成的吗?

笔者觉得,中国银行系统的高利润,其产生原因是多元化的。首先,必须要提到的是在这几年利润惊人之前,银行系统曾经历了一轮爆发性的增长。比如08年之后,银行系统迎来了一波高速扩张,在2007年底时,银行业总资产只有53万亿元。但到了2011年末,这一数字爆炸式的扩容到了113万亿元,短短4年翻了一番还多。想当然的是,规模增长的背后,所带来的便是利润的快速增加。

但事实上,仅仅以规模增加来实现利润增长这个命题本身就是有着逻辑问题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银行系统在实现扩容之前,其盈利模式本身便是非常成功的。在这种盈利模式之下,有着政策体制对于银行系统的“偏爱”。再加上近几年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期,这种增长给银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基本上都是处于加息通道,有关部门每次调整利息时较好地保护了银行的利益,维持了较高利差。而前几年因为稳增长需求的存在,在国内长期处于紧缩货币政策的状态下,项目的上马和资金的需求并没有随之减少,也从侧面保护了银行的盈利。

既然周小川行长提出国内有超过百家大小银行,竞争充分,不存在垄断问题,但银行业的垄断和竞争是否和普通的行业一般呢?答案是否定的。与其他垄断行业——比如电力或者通信行业——相比,银行系统的机构数量并不算少数,从这方面来看,内部竞争应该是相当激烈的,特别是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对于大客户存款业务的争取,已经接近白热化。不过,银行业的竞争却仅仅停留在表面,其背后是业务高度同质化,而这种高度同质化竞争的基础,建立在行业间确保的最低利润标准。

也就是说,这种行业内的充分竞争并不体现在价格方面,从而也就没有给一般金融消费者带来任何更多的好处。与此同时,大型商业银行在行业内仍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中小金融机构无法与之抗衡。而这才是银行业“高度竞争”之下,垄断盈利的原因。

对银行来说,高利润就意味着高利差的存在,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也绝非好事。从过去几年的业绩上来看,银行业的利润已经超过石油、烟草等国家垄断行业,这恰恰正说明了金融体系吞噬实体经济的现状,而在这种吞食之下,那些抵抗能力较弱、话语权缺乏的中小企业将率先跳出这个游戏圈子,所以“国进民退”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垄断带来的低效率、差服务,以及高昂的融资成本,会不会给银行业乃至中国经济又给自己套上了一根绞索?

分析当前国内银行在高利差之下仍然有着皇帝闺女不愁嫁的优越感的原因,也和国内融资渠道的匮乏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缺少健全的融资渠道,不仅使得银行系统一家独大,更因为银行以短期流动性融资为主的融资特点,给企业的经营和规划带来了诸多不便。

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特别是在当下这种环境之下,在中小企业不断喊着融资难的情况下,资本市场更应该反哺实体经济,银行业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回到政府责任上来说,避免融资渠道的垄断,进一步发展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多样化的融资途径,完善银行业监管,避免抛开企业外的银行对于个人客户的类似乱收费等现象的二次盘剥,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最后要说的是,银行是抱着金饭碗出生的孩子,这个碗便是铁打的“利差”,而在这种利差之下,银行盈利的80%也正是来自这一途径。中国银行并非缺少竞争,而是在这种铁打的盈利模式之下,万种竞争都归于绝对化的盈利。而只有进一步压缩这种万金油式的盈利模式,才能使中国银行间真正树立起竞争的关系,从而实现对于垄断的打破。

 

 

 


邀请好友来看这篇日志 推荐给和自己最紧密的好友,默认是300人 分享这篇日志到我的个人动态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涂鸦板
  快捷键: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