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市场份额,各车企“豪投”电动车研发 1

分享 收藏 已有 550 次阅读  2010-08-24 10:48   标签豪投  抢占  电动车  份额  研发 
“抢占”市场份额,各车企“豪投”电动车研发

 

电动车是个好东西,环保、低碳又节能,但在大多数人看来,眼下它更多只是一个希望或愿景,甚至已成为某些企业吸引眼球、博取资本的绿色道具。即使是包括本田汽车社长伊东孝绅在内的新技术拥趸,对电动汽车前景并不乐观,电池技术、周边配套、政策支持??每个环节都还没有理清,让电动车短时间内跳出窘境无异于纸上谈兵。

  这似乎符合人们的通常逻辑,将一个集万千宠爱的未来派转化为你我身边的寻常器物,动作快了似乎不足以显示出新能源技术的金贵。种种借口已经成为国内不少企业的遮羞布、挡箭牌。表面上大声吆喝新能源赢得关注,实际里卖的还是仿造抄袭的山寨货,而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竟然能够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不败秘笈。电动车号召力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

  就在大部分人依然在观望、推诿的时候,少数人却已经找准了解决困境的命门。将一个愿景概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关键无外乎3点: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各国政府、企业上千亿美元投入的狂轰滥炸下,上述关键3点已经不再是主要障碍,一条通往未来的“绿金”之路即将打开。

  技术不再是借口

  事态的进展或许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当国内的我们还在为铁电池的真伪辩论不休时,跨国巨头们已经在电动车最关键的充电电池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不久前,日本的JFE公司开发出一款仅用3分钟便可给电动汽车充电一半的充电装置。据报道,在对一辆电能即将耗尽的三菱电动汽车“i-MiEV”充电3分钟后,即可行驶80公里,而在满电状态下,i-MiEV续航里程达到160公里,完全可以满足一般家庭每天通勤需要。JFE公司计划从今年开始就将这款充电装置投放于汽油站和便利店等地,届时最困扰电动车的短时充电问题将得到有效改善。

  由于充电站及电池车充电插口标准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由于各汽车厂商的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没有统一化,而充电站不可能为每一款车型专门制作一条充电线路。国内电动车发展存在更大不确定性,此前《中国商报》也为此做过专门报道。现在看来,难题有望得解。根据工信部此前公告,《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等4项关于新能源车的国家标准已经审批通过。这意味着日后在国内生产的电动车充电接口将统一化,这一举措将大大减小充电站的建设难度。

  在电动车的商业化应用上,日产汽车似乎急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东风日产市场部部长叶磊告诉本刊记者,由于有国家新能源车补贴助阵,东风日产铁定将在明年引入日产的电动车Leaf。叶磊说,Leaf引进中国将分两步走,首先将在试点城市以进口车形式导入,然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对于Leaf国产化的问题,叶磊表示正在考虑之中。

  离我们更近的或许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与以往混合动力车不同,插电式混合动力在纯电力续航里程上大大强于单纯的混合动力,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插电式混合动力看做纯电动车的前奏。不久前举行的长春车展上,普锐斯外插混合动力汽车成为展台的焦点。丰田中国总代表服部悦雄介绍,插电式普锐斯采用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可在普通家庭220V电源上充电,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整个充电过程。

  超级吸金能力

  对汽车企业而言,电动车不再是未来,甚至都不仅是现在,而是真金实银的大比拼。这种投入无关乎经营现状,众玩家大多一掷千金抢夺这个未来的巨型蛋糕:通用累计投入200亿元人民币;日产投入至少在300亿人民币;宝马、奥迪等高档车也均有大手笔预算。“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大家在电动车的起点一样,大家之所以争先恐后,实际是怕被其他企业抢了先机,市场份额一旦被占领再去追回来就非常困难了。”一位业内人士道出企业的心态,简言之:跑马圈地。

  当然,仅凭企业一己之力并不足以推动形成一个新兴产业。政府的引导力量从来不可或缺,在发展电动车上,来自官方的推动力分外明显。

  在各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激励政策中,尤其以美国为盛。日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加速电动汽车的制造与部署计划,进一步推动为电动车及充电站的发展而推出的经济复苏刺激政策。美国能源部于7月14日发布了一份报告,阐明政府去年推行的刺激政策迅速提高了电动车及电池生产工艺。

  实际上,早在2009年8月,奥巴马就宣布依据经济复苏法案,对美国20多个州的48个新一代电池、电动汽车零部件以及电动汽车项目拨款24亿美元用于研发。

  来自政府的补助效果相当明显。据统计,在24亿拨款前,续航里程达100英里的电池成本为3.3万美元。拨款后,新研发出来的同样功能的电池仅花费1.6万美元。业内人士乐观预期,到2013年年底电池花费将降至1万美元。而到到2012年,美国充电站数量将从现有的500座增加至2万座。

  财大气粗的美国政府让其他国家的汽车企业肯定感到妒忌,这或许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比拼。根据全球知名咨询机构德勤报告分析,,全球至少有13个国家推出了政府项目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补贴和奖励金额达到440亿美元。其中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刺激计划领先其他国家,预计将投入274亿美元资金于电动汽车等替代燃料技术。

  虽然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但德勤估计,到2020年年底,电动汽车和其他“绿色”汽车在发达国家市场的销量将达到全球总销量的三分之一,而在新兴市场城市地区的销量则有望达到全球总销量的20%。

  除了是为了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角度之外,政府大手笔投入电动车还有另一个考量,电动汽车产业链较长,除传统整车制造产业链,还有电动汽车系统的电机技术、电池技术等,可大幅拉动经济发展。据统计,在美国24亿美元电动车补贴项目启动后,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就超过了3万个。

  山寨电动车的启蒙

  当电池不再是技术难题,当政府对电动车真正舍得投入,电动车离大规模商业化就只剩下最后几厘米距离:消费者能轻易放弃持续了百年马达轰鸣的乐趣吗?调查显示,这并不是一个问题,

  即使是在传统汽车发展最早最成熟的德国,驾驶者似乎对汽柴油汽车也并无太多眷恋。根据德国汽车俱乐部(ADAC)最新民调显示,3/4德国人表示乐于购买电动汽车,更有近90%的德国司机对电动汽车评价积极。ADAC预计,10年2010年,德国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至10%。

  国内消费者对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同样使人信服:消费者接受并不是一个问题。有意思的是,国内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关注度,与其所在城市的发达程度成反比趋势。

  根据某调查机构调查,对于新能源汽车关注度最高的地区,竟然首先是三四线城市,“非常关注”的比重最高为61.5%;其次是以省会为代表的二线城市,比重为50%;而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对新能源汽车非常关注消费者比重最低,仅为34%。

  这个结果多少发人深省。国内东部地区,那些所谓的发达城市越国际化,受跨国公司传统能源汽车侵蚀就越明显,而在中西部欠发达包括一些东部的三四级县级市场,山寨版的电动三轮汽车、电动自行车等在内的低速电动车,被普通消费者使用的比例越来越高。虽然存在种种的不规范和不合理,但较早地倡导电动的“甜头”,较少地被传统能源汽车“蒙蔽”,或许可以解释上述调研结果。


邀请好友来看这篇日志 推荐给和自己最紧密的好友,默认是300人 分享这篇日志到我的个人动态

收藏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涂鸦板
  快捷键: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