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车载充电电池的现状(一)确立全球规模的量产体制 2

分享 收藏 已有 579 次阅读  2010-07-07 20:20   标签充电电池  量产  体制  车载  规模 

探寻车载充电电池的现状(一)确立全球规模的量产体制

2010/05/14 00:00

图1:LEJ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单元。
图2:AESC的锂离子充电电池模块。
  确立车载锂离子充电电池量产体制的竞争已经拉开帷幕。在日本,GS汤浅、三菱商事以及三菱汽车的合资公司Lithium Energy Japan(LEJ)抢占了先机。该公司从2009年6月开始量产面向三菱汽车的电动汽车“i-MiEV”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图1)。目前,1号生产线的产能为年均20万个单元(相当于2300辆i-MiEV的电池用量),该公司计划从2010年6月开始启动2号生产线,将产能增加至年均40万个单元(相当于4500辆i-MiEV的电池用量)。此外,还计划向位于GS汤浅京都事业所内的京都工厂进行设备投资,除了预定从2010年12月起以年均100万个单元(相当于1万1000辆i-MiEV的电池用量)的规模开始供货外,还将在滋賀县栗东市内建设新工厂,到2012年度初期实现年均生产440万个单元(相当于5万辆i-MiEV的电池用量)的规模。

  日产汽车和NEC集团的合资公司Automotive Energy Supply(AESC)打算近期构筑一个超过LEJ的量产体制。因为该公司负责生产预定2010年12月上市的电动汽车“绿叶”配备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图2)。日产汽车除了在日本构筑年产5万辆的生产体制外,还计划2012年开始在美国生产,实现日美合计年产20万辆的规模。一辆绿叶将配备由196个单元组成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因此需要确立年产5万辆时生产980万个单元、年产20万辆时生产3920万个单元的量产体制。以2012年的规模进行比较,AESC制定了生产LEJ的6倍以上单元的强大计划。

  全球很多厂商纷纷开始公布车载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大规模量产计划。其中,韩国和中国的投资金额巨大,表现积极。据悉,韩国LG化学(LG Chem)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约1000亿日元,其中包括向其美国子公司Compact Power投资,除此之外,韩国三星SDI社将在2020年之前投资约4400亿日元用于锂离子充电电池业务。尤其是LG化学,该公司已经决定向美国GM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Volt”和韩国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的混合动力车供应锂离子电池,因此制定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中国方面,比亚迪(BYD)和天津力神(Tianjin Lishen)分别制定了在2010年将产能扩大至年均1000MWh(相当于6万2500辆i-MiEV的电池用量)的计划,预计仅中国最近就将实施2000亿日元以上规模的投资。

美国依靠政府援助加速确立量产体制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正与企业携手共同加速构筑生产体制。美国奥巴马政权宣布,经济刺激政策“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ARRA: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中的14亿9190万美元将用于电动车辆用充电电池生产。该ARRA投资的条件是,接受投资的企业必须另行出资与政府投资金额大致相同的资金,因此在美国,将有总额约3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车载充电电池生产。

  迄今为止,美国尚未出现能够在全球市场上一争高下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厂商。目前,锂离子充电电池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美国政府对这种状况拥有较强的危机感,所以将确立“美国制造(Made In America)”的生产基地列为了国家战略的最重要课题。

  接受ARRA资金提供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厂商包括以下6家:江森自控(Johnson Controls,2亿9920万美元)、A123 Systems(2亿4910万美元)、KD ABG MI(1亿6100万美元)、Compact Power(1亿5140万美元)、EnerDel(1亿1850万美元)、Saft America(9550万美元)(图3)。其中,江森自控和Saft在车载锂离子充电电池业务方面为合作关系,因此共接受了总额将近4亿美元的出资。

图3:接受美国政府提供资金的电池厂商(图片摘自2009年10月5日号的日经电子解说“瞄准后锂离子,美国厂商纷纷出击电池领域”)(点击放大)


  此外,KD ABG MI是由大型化学厂商陶氏化学(Dow Chemical)和韩国从事锂聚合物充电电池开发的Kokam Engineering的美国子公司等出资成立的合资公司。包括ARRA的资金在内,该公司计划共计投入6亿美元在美国密歇根州设立制造基地,将从2011年中期开始量产。

  全球面向车载锂离子充电电池的投资日渐活跃,在这种情况下,此前一直在消费类锂离子充电电池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的日本大型锂离子充电电池厂商也开始采取大规模行动。松下将三洋电机纳为子公司,据说近几年将投资2000亿日元左右用于车载锂离子充电电池。全球首次量产锂离子充电电池的索尼于2009年11月宣布,将在此前一直坚决拒绝涉足的车载用途领域开展业务,今后数年内,将投资1000亿日元为量产大型电池做准备。为构筑车载锂离子充电电池的量产体制,仅全球主要的投资就已经超过了1万亿日元。(记者:狩集 浩志)

邀请好友来看这篇日志 推荐给和自己最紧密的好友,默认是300人 分享这篇日志到我的个人动态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
  快捷键: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