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雷大雨点小 产业化问题何在? 3

分享 收藏 已有 1068 次阅读  2009-07-01 09:27
 电动汽车雷大雨点小 产业化问题何在?

        
政策利好,市场冷淡,电动汽车产业化问题何在?    
“你别和我谈电动汽车,这个话题很无聊,如果你一定要谈,我会认为你这个人也很无聊。”这就是记者从某资深汽车评论人口中得到的有关电动汽车产业化前景的回复。近年来公众形象颇佳的电动汽车,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高调,但市场和企业的反应似乎已经越来越迟缓。
  谁来买单    
和2000年左右的IT产业类似,如今的电动汽车是一个相当“烧钱”的产业:按照每辆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平均续航400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368万公里(2008年底)计算,要让行驶在国内公路网上的电动汽车没有后顾之忧,就至少需要修建9200个充电站。而按照每个充电站投资27.5万元计算(东京电力公司2008年开始兴建1000座充电站,每座投资400万日元),单纯建设覆盖全国的充电站网络将耗资25.3亿元。     如果还要达到与使用内燃机汽车相仿的便利程度,也就是10万座加油站的水平,投资额将达到253亿元,与2007年汽车行业利润峰值1000亿元相比,这显然不是一个小数字。实际上,对于消费者来说,相比看得见的充电站,还有更多看不见的成本在等着他们。
   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部件是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这些看不见的成本,最后都会表现在整车价格上,同样品牌、型号的电动汽车往往比常规汽车贵一倍以上。
    “现在的电动汽车高成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常熟合众环保能源技术研究所沙永康对记者说。据他介绍,现有的电池组充电寿命只有500~600次,国内也并没有掌握其核心技术,一次充电续航300公里的电池价格超过3万元,比一辆整车还贵。电机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关的元器件仍然需要进口。控制系统中的大功率控制元件国内无法制造,可靠性差,局部维修困难,存在安全隐患。     从环保角度来看,电动汽车还有一项成本无法忽视,那就是废弃电池的回收利用。沙永康介绍,国内电池回收技术和设备较为落后,电动汽车常用的锂电池回收分解的技术很复杂,故而此类电池往往被封存了之。为了印证这一点,记者电话访问了北京市几家较大的垃圾回收公司,得知其电池回收利用的方式基本上都是冶炼金属。另外,这些公司都不愿提及冶炼的污染问题。     众所周知,电池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一粒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而一节电池烂在地里,会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这些有毒物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功能和骨骼,甚至可以致癌。     另据了解,北京市最大的废旧电池回收中心——北京市有用垃圾回收中心,早在2000年就已经积压了100多吨废旧电池,该中心的负责人高明德曾向新华网记者诉苦,说如果继续这样只存放不处理,该中心将难以为继。     面对高昂的投资、难以解决的环保遗留问题,消费者会为电动汽车买单吗?或者说,会有谁有能力来为电动汽车买单吗?市场对电动汽车的沉默,可能就是答案。
产业化还无时间表
    2001年,电动汽车被列为863计划重大专项时,媒体曾对其寄予厚望,有媒体称其为“汽车产业新革命”。近年来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车企新贵,更是不遗余力地为电动汽车产业化摇旗呐喊,以电动汽车替代内燃机汽车的声音一直没有中断过。     2009年4月10日,工信部出面主办了“2009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科技部也在积极推动13个城市的电动汽车试点工作。据媒体报道,未来三年100亿元的研发费用以及200亿元新能源汽车推广运用的资金,也大大超过前十年国家投入的新能源汽车科研资金的十倍。     然而,考虑到内燃机年产量近6000万台、总功率超过10亿千瓦的庞大产业规模,要让电动汽车承担起“革命”的重担,不知是否会是勉为其难。另外,全国7亿千瓦的发电装机总容量是否能满足电动汽车“革命”的需要也是一个问题。     更令人担心的是,近两年来兴起的醇醚燃料汽车已经有长期的实践基础,不仅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改善排放污染的问题,而且在动力特性、投资运营成本和发动机制造成本方面也都大大强于电动汽车,已经有了相当清晰的产业化前景。     较早涉足电动汽车的广州本田总经理大河原荣次曾经对媒体表示,“本田技研一直对电动车的研发很关注,但是据了解作为一次汽车革命,电动汽车要像汽油车这样成功地普及到每一个家庭,至少要在30年以后。”     显然,电动汽车产业化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并没有比较一致的时间表。
退而求次
“在国外,一项和汽车有关的专利一旦注册成功,往往不出三天通用汽车之类的大公司就会买走它。”内燃机协会副秘书长魏安力对记者说,“国外汽车企业非常重视技术储备。”     也许,电动汽车与其他汗牛充栋的汽车技术专利一样,都是这些业界巨头技术储备的一部分。无论是最早涉足的通用汽车,还是依*混合动力赢得赞誉的丰田,都没有把宝全部压在一个技术路线上,而是广泛涉足,根据市场和经济发展选择最容易突破的方向实行产业化。     在国内汽车产业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背景下,电动汽车趁势而起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但退而求次,调整技术路线,夯实基础研发,在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多的实质进展,也不失为一个上佳的选择。

邀请好友来看这篇日志 推荐给和自己最紧密的好友,默认是300人 分享这篇日志到我的个人动态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 xtgzj 2009-11-08 18:15
  • mirdon 2009-10-27 09:54
    打雷,阵雨.轰动效应,那叫赶热闹,不凑热闹好.冷静,务实,扎实,肯做,持久,专一.想来电动气车里赶集,就不要急了,先行的是吃蟹着,多不了.
  • 电车侠 2009-07-01 18:19
    但退而求次,调整技术路线,夯实基础研发,在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多的实质进展,也不失为一个上佳的选择。

    “总要选择一个主攻方向吧”?
涂鸦板
  快捷键: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