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技术引进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1

分享 收藏 已有 624 次阅读  2011-08-02 17:52
日本技术引进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期:2011-04-24] 来源:www.ltbka.com  作者:现代商业 [字体: ]

张雄辉  厦门理工学院

摘要:20世纪的日本可称得上是当代借助于技术引进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典范。然而我国自建国近60年来在技术引进上一直没能走出“引进——停滞——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因此有必要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以改变技术引进无效率的现状。

关键词:技术引进;日本;启示

从历史上来看,除了英国以外,世界上其他的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在其工业化的过程中,都首先经历了一个大量、充分地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阶段。尤其是20世纪的日本可称得上是当代借助于技术引进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典范。然而我国自建国近60年来在技术引进上一直没能走出“引进——停滞——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因此有必要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以改变技术引进无效率的现状。

一、战后日本的技术引进及其成效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经济上极度萧条,技术水平上又一次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据日本政府1949年的《技术白皮书》统计,与美国企业相比,日本造船部门技术水平落后30年,钢铁部门落后2030年,最发达的纺织部门机械化水平也落后10年。为了赶超欧美经济,日本政府推出了“产业合理化计划”政策,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根据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调查,在19551970年的15年间,日本差不多吸收了世界半个世纪开发的全部先进技术,节省了大约90%的研究开发费用、近70%的研究开发时间。

为了指导企业引进技术,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经济和科技的法律、政令。其中,194912月颁布的《外汇法》和1950510日颁布的《外汇及外贸法》,对日本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和引进外国先进设备、技术,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日本的技术引进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根据这两部法律,日本将技术引进——技术援助合同分为甲、乙两种。前者受外资法的制约,目的在于获取专利使用权和技术资料使用权;后者受外汇法的制约,目的是获取技术文件、聘请外国专家到日本讲学和派遣日本专家去国外学习考察。在1959年以前,主要签订的是乙种合同,1960年以后,甲种合同才在数量上超过了乙种合同。

到了60年代,作为放宽外资引进措施的一环,对技术引进的限制也开始得以放宽。技术引进“自由化”与国内市场经济的“自由化”同步进行。在自由化的国内市场上,如果本国产品不能抢先满足市场需要,那就等于将部分市场让给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抢先拿出新技术产品,谁就取得了这一产品最初定价的主动权。这就需要宽松自由的引进政策,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日本政府本着“观念本身放松”的原则,逐步放宽了对技术引进的限制。

到了80年代,随着海外投资的剧增,日本的技术引进策略也发生了变化。逐步推行“技术立国”战略,重点整顿和健全研发体制,扩大加强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研究开发活动。同时增加研发投资、着重培养科技人才、加强科学技术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等。这时日本的大企业纷纷在国外投资创办高技术研究所,雇用当地的科研工作者,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日本在二战之后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日本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在短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过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可见,日本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使出口得以增加。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利用生产函数对1955年-1970年的经济增长进行测算,得出残差(包括技术和组织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经济规模等)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47%。从1956年到1966年,技术进步对制造业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41.4%。可见,技术引进是战后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转移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二、日本技术引进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1.政府始终对企业引进技术进行管理和控制

日本技术引进的主体是企业,然而为了确保引进技术的效率、结构和条件,日本政府建立了“行政指导”制度,对技术引进进行管理和控制。日本通产省负责搜集国际上各行业先进技术的信息和情报,并通过咨询机构邀请技术专家共同研究确定某个时期技术发展和引进的方向与重点,同时给企业提供信息、情报和建议。对企业的引进项目,政府采取“顺则奖,逆则阻”的做法,较好地克服了引进中的盲目性。

2. 引进重点针对国民经济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区别

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经济发展的而要,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技术引进。这也是日本科技引进最大的特点。日本将技术引进政策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相联系,对技术引进做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规划和分期工作。

在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2),由于经济基础较差 政府并没有大量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发展经济。而是脚踏实地,根据当时的工业基础、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引导企业结合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有选择地引进一些比较适用的技术设备。这一时期的技术引进以电力、钢铁、汽车、造船、化工,机械制造和纤维等传统基础产业部门为主。到5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吸收条件。这时的日本并没有急于求成地大批引进国外技术,而是先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以此为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原有生产能力打下牢固的基础。自1958年以后, 大规模引进技术浪潮才真正掀起。每年1200项左右,引进项目以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和化纤等新兴产业为主。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引进项目虽然有所减少,但每年仍达2000多项,而且重点引进的是原子能、飞机、计算机、宇宙开发等高级技术。

纵观战后日本技术引进的整个历程,可以发现为了添补技术鸿沟,日本政府并不是单纯地控制技术的引进,而是引导技术引进方向使其同国内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日本经济学家南冈二朗说:要解开日本经济增长的秘密,必须弄清日本是如何成功引进技术。日本并不是把引进技术单纯作为生产手段,而是在引进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良和拉高。有数据显示,日本每买进1美元的技术专利,平均要花410美元的消化和开发研究费用。为了推动经济更快速地发展,日本政府适时地引入了竞争机制。放宽了技术引进限制同时开放了国内市场。这样,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对引进的技术不仅要学得快,而且要改良、发展得快。为了更好地对引进来的技术进行改良和提高,日本重视引进专利和技术秘密。并且注重博采众长,不过分依赖某一国的技术。可以这样说,日本的技术创新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改良和提高。

4.重视人才培训大力发展教育

不管是明治维新时期还是战后赶超时期,日本都将技术的引进同人才的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使是在战后初期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难情况下,日本政府也立即着手抓义务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另外,在大力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也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大公司、大企业都制定了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日本电器株式会社、日本公司还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学院。这样,从业人员不但可以熟练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且可以进行综合创新。

参考文献

1. Jan Winiecki. Japan’s Imports and Exports of Technology Policy.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J]. Fall/Winter 79, Vol.14 Issue 3/4.

2.陈少平,陈硕.日本战后科学技术引进的特点[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0).

3.傅利平,石玉顶.中日技术引进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3(3).

4.李宽,王会利.美国、日本和中国技术引进与创新的比较[J].经济管理.2004(3).

5.王国跃,衡朝阳,魏景赋.技术引进的日韩模式分析及我国发展战略[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1).

6.[]小林达也.日本引进西洋技术史中的文化对应.[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

7.薛敬孝,白雪洁等.当代日本产业结构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现代商业 http://www.ltbka.com


邀请好友来看这篇日志 推荐给和自己最紧密的好友,默认是300人 分享这篇日志到我的个人动态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
  快捷键: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