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韩教授文章 3

分享 收藏 已有 551 次阅读  2010-08-17 17:57   标签清华大学  教授 
 电动汽车“瓶颈”靠商业模式突破?
 
    电动汽车争先恐后亮相,但真正商业化没有日期,或者遥遥无期,何在?车用“电池”没有根本解决。
 
    造整车技术很成熟,电池倒是大问题,有三大“瓶颈”制约电动汽车商业化进程:一是电池成本过高;二是电池循环寿命过短;三是充电不方便。
 
    受此“瓶颈”困扰,电动汽车如虎在笼,看似威猛,实无处显身手。谁能破解瓶颈,谁就能先行一步,抢得市场先机,因此,国内外汽车厂家纷纷投入巨资研发,力图在未来电动车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除此之外,电动汽车是否还有另一种途径?日前,在一个电动汽车会议上,一位专家(清华大学的韩建方)给出了新路径,那就是靠商业模式创新解决。
 
    电动汽车遍厂开花,可以说凡是生产汽车的厂家都生产出了电动车,即使没有生产的也有生产规划。整车厂家希望电动车就像传统汽车一样,电池利用像内燃机一样,与车浑然一体,成为厂家的一个核心技术,于是“瓶颈”产生了。
 
    其实,完全可以不是这样,整车厂和电池商完全分开,各做各的事情。
这样,上面说的三个“瓶颈”,换一个角度看,短期可以突破。
 
    咋突破?电池成本高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一旦大批量生产则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是现在成本的几分之一。
 
    对于电池寿命问题,则是维护方式的问题,现在在实验室里面能循环利用二千次甚至最高五千次,但是安装到车上就只能利用二三百次。既然在实验室能做到的,把这种结果搬到车上也是有可能的,仅仅是个时间早晚的事情。
 
    至于充电问题更是一个商业模式问题。假如一辆电动汽车分割三块来运作,即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及充电运营商,就如同移动电话,手机制造、电池和运营商是分离的。整车厂生产出不带电池的汽车(为电池统一标准预留位置),充电运营商负责电池的统一采购和管理,租赁给车主,并负责电池维修保养和更换,这样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各有各的收益,电动车商业化的问题就解决了。
由此看来,目前这三大“瓶颈”不是真正的“瓶颈”,新的商业模式可以化解。
 
    看来,商业模式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要实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单靠企业很难实现。
 
    在争论中前行,在怀疑中突破,有个别电动汽车已开始商业化了,陆陆续续还有一些,这些还是按照传统模式进行的,走传统路径还是厂家的普遍选择,但这种新的设想无疑是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科技的进步和普及往往与相应的商业模式密不可分,商业成了一个关键动力。
 
    在电动汽车市场风起云涌的时候,除了技术之外,还有值得思考的东西,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初衷。(刘士剑)

邀请好友来看这篇日志 推荐给和自己最紧密的好友,默认是300人 分享这篇日志到我的个人动态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涂鸦板
  快捷键:Ctrl+Enter